什么是 build in public?
“Build in Public”是一种透明创业方式,把产品从 0 到 1 的过程公开分享,吸引信任、获得反馈、积累用户。本文教你如何 “Build in Public”。

在独立开发者圈子里,越来越多人开始“Build in Public”。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这么做?作为一名多年的 indie maker,我想用这篇文章,结合自己的经验,给你讲清楚这个概念。
什么是 Build in Public?
简单来说,Build in Public 就是你在开发产品、做项目、创业的过程中,不藏着掖着,而是选择公开分享自己的进展、挑战和思考。
不是等产品上线才告诉大家“看!我的产品多厉害”,而是从第一天就开始讲:“我在做什么、为什么做、遇到了哪些问题、做得好不好”。
你可以分享成功,也可以坦诚失败。可以记录每日开发,也可以发发碎碎念。它就像是在网络上开启一场“透明创业实录”。
为什么要 Build in Public?
1. 增加信任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真实是稀缺的。当你敢于分享自己的过程和挣扎,用户和潜在客户会更信任你。不是“打造完美人设”,而是“我就是这样在努力”。
2. 实时反馈
有时候你卡壳了,只要发一条“我在做这个功能,有什么建议吗?”,就可能收到社区热心人的提醒和灵感。这比一个人闷头做三个月然后失败好多了。
3. 自我驱动
每天记录自己的进度,不仅是给别人看,更是给自己打卡。你会更有动力坚持下去,不那么容易半途而废。
4. 吸引粉丝和用户
当你一直在讲一个产品怎么从 0 变成 1,很多人会开始关注你的旅程。这些人可能是最早期的用户,也可能是未来的合作伙伴、投资人,甚至朋友。
5. 共享知识
你踩的坑、走的弯路、收获的经验,别人看了能学到东西。这是一种正向循环,你分享,别人受益,关系和影响力也就慢慢积累起来了。
怎么开始 Build in Public?
开始并不难,不需要长篇大论,也不需要「写作能力」,以下这些方式都很适合新手上手:
- 在 Twitter 上发一条:「今天上线了注册页面,还没想好怎么设计 onboarding 🤔」
- 向社区求助:「“支付系统总是出错,有没有人懂 Stripe?”」
- 写一篇博客:「我花了一周写了个 Chrome 插件,结果被 Google 拒了三次,分享下我的解决办法」
- 发布一个数据截图:「过去 7 天有 48 个用户注册,转化率 12%。有没有朋友能给点建议优化登录页?」
关键不是你内容有多“干货”,而是你是否真实、有温度、持续分享。
去哪里分享?
- Twitter/X – 最适合写简短更新和做话题互动
- 小红书/微信公众号/知乎专栏 – 中文用户可以关注的阵地
- YouTube / Bilibili – 视频形式分享,适合讲故事或做 vlog
- Blog / Newsletter – 写长文复盘、知识沉淀、建立个人品牌
个人经验:我自己最开始是每天在 Twitter 发一条 thread 记录项目进展,后来有些帖子爆了,带来了早期用户,也让我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 indie hacker。
写在最后
Build in Public 不是炫耀,不是“晒成绩单”,而是一种真诚的沟通方式,是你邀请别人一起见证你从 0 到 1 的过程。
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,真实、透明、持续的人更容易被看见。而你,也更容易在众多独立开发者中脱颖而出。
所以,试试吧。下一次你写代码、遇到难题、拿到用户反馈时,别急着关掉窗口。打开你的社交平台,说一声:
「我在做这个产品,来看看我的进展吧。」